——美国参议员利伯曼在美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节选 编者按: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大家更多地了解中美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中美能源合作的方向,现将美国会参议院参议员利伯曼发表的题为“中美能源政策:合作与对抗的抉择”的演讲进行了编译,供参考。文中的很多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能源对话合作的重要性,其中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石油资源问题 中美关系中潜在的最大的“冲突源”——两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美国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争夺可能导致两国对抗,而这种对抗又将在未来威胁到我们国家安全乃至全球安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共同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来减小两国的石油依存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两国经济环境各不相同,但是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美中能源体系都高度依赖石油,但国内石油资源并不丰富,这是两国共同面临的现实。 有关预测显示未来二十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石油需求将翻一番,其中的三分之二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美国和中国不仅要意识到两国在石油依赖方面面临的共同挑战,预见到相互竞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还应该从现在起展开直接对话,缓解不断加剧的全球石油竞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各自的国内能源政策和国际合作战略,进而达成联合研究和开发项目,在竞争还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有效降低两国对于石油的依赖。 中美能源争夺,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上世纪美俄裁军谈判在21世纪上演的翻版。我们必须在两国石油争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为另一场美俄核武竞赛之前启动磋商机制。 现阶段的中美竞争和上世纪的美俄争霸存在本质的区别:俄美裁军的焦点在于通过破坏对方的武器系统来消除自身受到的威胁;而此时,中美两国有机会各自或联合建立起以汽车替代燃料和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和交通系统,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从中国的立场出发,为获取石油而采取的咄咄逼人的举动,对高度依赖石油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国家是合情合理,因为中国肩负着带领十几亿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重任。中国的底线是竭尽所能地保障石油安全,否则国家就将陷入石油供给中断、经济止步不前的困境。 二、中美携手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 为了帮助两国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美国有能力也有责任与中国开展具体合作,而且这种携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美国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降低石油需求。出于国家安全、经济稳定、环境健康的考虑,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最近,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现阶段全球石油日需求量是8500万桶;如果任其发展,到2030年,这一需求将增长50%,达到日1.3亿桶。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已超过日本,现在维持在日650万桶的水平。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预计将翻一番,达到日1420万桶;如果不采取措施,届时美国石油需求将增长40%,日新增870万桶,达到日消费2800万桶。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我们可能面临着这样一种危险的结局:世界经济95%的决定权最终落入五六个中东国家的手中。”如果中美两国的石油之争不断升级,全球经济和整个工业世界将有可能因油价暴涨突破极限而陷入混乱和动荡,其后果不亚于一次恐怖袭击、政治暴乱或者反美政权发动的战争。历史上因争夺资源而引发战争的例子不胜枚举。众所周知,这也是珍珠港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三、中美抓住机遇合作开发替代石油技术 在美国,各类车辆消耗了70%的石油。从国家安定和全球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应推行交通系统改革。最近,来自于全美各个地区、代表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10名高级参议员联合提出《2005年车辆和燃料选择及美国安全法案》,旨在通过降低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将使走上能源多元发展、增强自给能力之路。这个设想将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之外,得以认真思考另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军事力量强大,但仍不能忽略过高的石油依赖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概括地讲,议案明确提出应调整相关政策,争取用25年时间,通过能源多样化和采用新技术,逐步将石油日消费量减少1000万桶。 事实上,汽油并不是唯一的可储存的交通燃料。大量的农作物以及农业废料,例如玉米、甘蔗等植物都可以作为原料,生产数十亿桶的新型燃料。以巴西为例,交通燃料80%的来源于甘蔗。再过几年,美国将以年生产多少桶能源而不是粮食来计算农业产量。 关于能源新技术,不仅包括混合动力汽车,还包括各种替代燃料和混合电力汽车,这将大大降低我们对于石油的依赖。为此,美国法律规定,到2012年,混合动力、混合电力、替代燃料以及生物燃料汽车将占到全美汽车销售的10%,并以以年10%的速度提升;到2016年,新型动力汽车将占据美国全部汽车销售的半壁江山。另外,未来十年美国战机将使用高纯度柴油、混合动力或混合电力。 虽然美国人每年驾车行驶累计达到2.2万亿公里,但他们每次出行一般都不超过10公里,这就是说短途旅行时驾驶电动汽车,可以实现汽油和其它可燃燃料的零消耗。我们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一措施必将在提高美国能源多样性和增强自给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国家能源安全。 既然我们承诺提高能源多样性,并已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美国应与中国努力达成能源新技术项目合作,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美国国会研究机构报告认为,“中国还未建立造价高昂的石油基础设施。因此,在可以选择其它性能稳定的替代燃料的情况下,中国不会对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紧抓不放。”但是需要把握机遇,机会可能转瞬即逝。 2004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美政策对话的谅解备忘录,应充分利用这一机制,争取达成有关新型汽车和新型燃料的实质性合作项目。我们正在尝试利用闲置农田生产新型燃料的经验和能力,可以与中国共享,鼓励中国借鉴我们的模式提高能源多样性并增强自给能力。 四、支持中国加入国际能源署,共同应对全球能源问题 最后,建议将中国纳入国际能源署,并使其成为正式或非正式成员。美国国会研究机构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加入国际能源署并遵循其关于石油储备的规定,就没有必要在战争前夕囤积3000万桶的石油。 根据惯例,国际能源署成员仅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国家组织,因此中国的加入可能会遭致某些成员的反对。报告认为,中国对是否加入国际能源署也持怀疑态度。目前,中国与国际能源署已有具体项目的合作,成为成员意味着政策上必须更加公开透明,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考虑到中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和安全需要,将中国拒之门外,国际能源署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毫无意义。 如不尽快着手解决中美能源问题,整个事态可能将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到那时,中美将不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还有可能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在战场上兵刃相见。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中国古代战略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作为这个话题的结尾——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这一战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果两国能够以大局为重,则可使两个潜在的对手实现合作共荣;反之,战争就将成为短视行为和领导不力的悲剧性结局。 中美两国对于石油的共同依赖,为两国提供了携手合作机会,我们期待着开篇所述的美国外交目标——有原则的和平互利的美中关系的最终实现。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美能源政策:合作与对抗的抉择
发布时间:2005-12-28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