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高度重视能源工作,多次专门研究能源问题,多次对能源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注能源,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上,总结本届政府工作时,把审议能源规划作为研究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的重大举措。2005年,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对能源工作抓得更细、更实的一年,能源发展和改革业绩不凡。在回顾总结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现将能源大事简要归纳如下: 一、能源立法得到加强,《可再生能源法》审议通过 2005年,能源立法得到明显加强。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的实施,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法制保障,有利于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改善生态和环境状况。同时,《煤炭法》和《电力法》的修订正在有序进行,并已取到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他相关能源配套法规、条例也在研究制订之中。 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得到完善补充,专项规划积极推进 2005年,能源规划工作得到全面强化。《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及与其配套的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及煤炭、电力、油气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核电、可再生、石油储备等规划的编制及汇报基本完成,若干重点领域和区域的能源规划与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能源规划已经启动。 三、《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若干意见》是建国以来国务院首次下发的关于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文件,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和纲领性,是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煤炭工业的高度重视,对煤炭工人的深切关怀。 四、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2005年,煤炭产量突破21亿吨,并加快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同时,已逐步形成了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山西焦煤、大同煤矿、黑龙江龙煤等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云南、陕西、宁夏、江西等省也积极组建了省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五、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稳步推进,专项研究积极展开 2005年,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得到稳定推进,研究探索了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已形成《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意见》初稿。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对山西能源建设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六、发电装机达到5亿千瓦,广东岭澳核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12月底,神华集团宁海电厂2号机组投产运行,全国发电装机达到5亿千瓦,标志着我国电力建设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6000万千瓦,新开工建设规模上亿千瓦,创电力建设历史最高水平。自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十五”核电建设重点项目——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能力又迈出重要一步,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工作圆满完成,水电建设有序推进 2005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工作取得圆满成果。进一步查清了我国水力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潜力,并首次对台湾省水力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复查成果表明,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这为我国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规划,有序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三峡、龙滩、小湾等西部水电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三峡电站左岸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瀑布沟水电站顺利复工并截流成功;同时国家“十五”计划重点项目溪洛渡、锦屏二期等一批大型水电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拉开了水电有序建设、合理开发的序幕。 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迈上新台阶,南海联合开发取得新进展 2005年,全国新增石油探明储量约8.8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约51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生产能力2295万吨,天然气130亿立方米,炼油2235万吨;形成了新疆油气生产战略接替区,发现了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大气田。同时,液化天然气引进工作也按既定目标顺利开展。2005,中国、菲律宾、越南三国签署了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开发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对促进南海共同开发进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海问题进行了第三轮非正式磋商。 九、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005年,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扩大能力,完善储备布局的原则,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四个基地先后进入实施性建设阶段,第二期及后续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业已展开。同时,正在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的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对石油突发事件,稳定石油市场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十、违规电站建设得到清理,项目决策机制实现创新 2005年,根据国务院要求,继续清理违规电站项目,相关部委联合公告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目前,电站盲目建设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成效逐步显现。为创新项目决策机制,在违规电站清理过程中推行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并实施《火力发电建设项目专家优选评议办法》(试行);在新建项目中探索实施电站建设项目代建制,为投资体制改革和创新电站建设模式积累经验。 十一、煤矿重大事故频发,煤矿安全和瓦斯治理得到加强 2005年,全国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年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共发生四起,死亡近600人。国务院继续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坚决关停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同时,清理查处腐败行为。继续加快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413亿元,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 十二、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通过《北京宣言》,APEC经验交流会召开 2005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大会高潮叠起。11月7日,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召开,通过了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北京宣言》,强调了加强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前,9月份,APEC在北京召开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效发挥了我国在亚太地区能源领域中的积极作用。 十三、能源双边、多边合作活动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2005年,双边、多边国际能源合作活动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第六次中美油气论坛和中美首次能源政策对话并举;中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进行了第一次能源对话并发表了共同声明。同时,中国与刚果、肯尼亚、安哥拉、缅甸等国签署了政府能源合作协议。据统计,我国参与的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近40项。 十四、国际油气合作积极推进,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2005年,我国石油公司积极涉入国际收购案。中石油、中石化联合收购ENCANA公司厄瓜多尔油气资产,中石油成功收购加拿大PK公司,中海油、中石化分别与加拿大西年科公司和MEG公司签署油砂项目权益收购协议,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同时,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协调管理得到加强,协调机制逐步建立。 十五、第一条跨境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建成 2005年,首条跨国输油管线顺利建成。11月14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在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实现跨国对接,这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已顺利完成。该项目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是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十六、能源管理机构得到完善,能源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5年,国家能源管理机构得到完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的编制有所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在组建。同时,为加强煤矿瓦斯治理,也成立了全国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等。有些地方也相应调整和加强了能源管理机构,组建了能源办公室、能源局及能源管理局等,并充实了管理队伍。 2006年,能源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统筹能源资源开发与节约,统筹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开发与对外合作,加快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有效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能源,支持热电联产、综合利用和多能互补技术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调整改造中小煤矿,积极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鼓励煤电联营,加快发展煤层气(瓦斯)、矿井水、劣质煤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矿山循环经济。继续调控电力建设规模和速度,推进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上煤压油,着力优化火电结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继续扎实、稳妥、有效地推进我国能源发展。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2005年能源工作大事和2006年总体思路
发布时间:2006-01-23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