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建立科学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
发布时间:2010-08-18 来源:中国能源报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能源的总量平衡,又体现能源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向。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能源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是开展能源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客观真实评价能源发展趋势的保证,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能源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日益严峻。目前,国家已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将对我国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化、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单位产值能耗、重点用能产品单位能耗等统计制度,但目前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在生活用能统计、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还缺乏较为详细的统计指标,因此我们亟需对现行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革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标统计体系。

我国在新兴清洁能源统计领域存在着较大空白。近年来,在国家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兴清洁能源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局部投资过热、电源电网发展脱节、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还没有统一的统计计量标准,存在统计指标易混淆、统计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以风电为例,按照风能协会和中电联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580万千瓦和1613万千瓦,统计数据看上去有很大出入。实际上,二者的统计定义并不一样,前者是风电吊装容量,后者则是投产并网容量。如果简单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得出诸如“中国三分之一风电不能并网”等错误论断,进而误导风电产业和电网的发展方向。

要适应能源国际化发展形势,我国能源统计就需要与国际接轨,提高在国际上的可比性和话语权。我国能源统计体系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统计方法、指标体系、指标定义、计量单位、数据折算等方面,与国际主流能源统计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天然气在国际上通常采用热量值作为计量单位,而我国一般采用容量单位;终端能源消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不同,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没有扣除能源转换损失和能源工业自用能源;我国能源平衡表中能源消费部门划分为一、二、三产和民用,国际能源署则分为工业部门、运输部门、其他部门和非能源利用四大类等。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现存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能源统计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力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国际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能源生产统计分类和能源品种统计范围,尤其是建立健全风电、太阳能等新兴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统计指标体系;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能源运输环节的重要性,根据新形势下不同地区输煤输电、风电就地消纳和远距离输送等能源输送方式的具体选择,建立省际间分品种能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包括扩大能耗指标和产品单耗指标的统计范围,建立农村用能统计指标体系,细化人均能源消费统计指标等;四是积极开展与国际权威能源统计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外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应用。(作者方彤 王乾坤\国网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