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石油管道局首条较长距离浅水域海底管道主体竣工
发布时间:2011-09-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月东海底管道工程最后一段钢管下海。  林培军/摄

    8月30日16时45分,距离辽宁盘锦市40公里的渤海辽东湾海面风平浪静。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月东区块海底管道工程项目经理潘鹏杰静静地站在铺管船上,看到最后一段钢管稳稳地沉入海底时,他兴奋地跳了起来,激动地对记者说:“管道主体工程竣工了。”

    管道局局长赵玉建说:“月东海底管道是中石油管道局独立承建的第一条较长距离的浅水域海底油气管道,它的主体竣工标志着中石油管道局正式扬帆出海。”

    业内人士表示,这条海底管道的建成表明,中石油管道建设已从陆上延伸到海洋,与早先“下海”的中海油、中石化共同构成海洋油气管道建设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对推动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进军蓝色海洋“首战”告捷

    8月19日清晨,记者登上月东区块海底管道施工的铺管船,船上焊花飞溅、机器轰鸣。陪同记者采访的管道局企业文化部部长张季滨说:“月东油田是中信集团旗下天时能源公司投资开发的海上采油项目。由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承担四个人工采油岛之间以及其中B岛连接陆地的海底管道建设工程,管道总长35.5公里。今年5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

    与陆上管道建设相比,海洋管道建设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而且受天气环境影响大,施工条件十分苛刻。

    据第六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景泉介绍,月东油田海底管道是浅水域、大口径、双层保温油气混输管线,管径是同类工程的3倍。月东油田区块海域水深2-9米,海潮活跃,周边渔船活动频繁,工程施工难度较大。

    潘鹏杰告诉记者,项目部通过对工程综合研究分析,采用铺管船法与陆地预制浮游法结合的方法施工。在水相对深的区域,在铺管船上完成管道焊接,再通过设备把管道分段送入海底。在浅水区域,采用陆地浮游法组织施工,用拖管船把已经在岸上焊接完的管道拖到海里进行安装。

    赵玉建感慨地说:“这条管道虽然只有35.5公里,但意义非同寻常,它的竣工表明管道局已掌握浅水域、大口径、长距离海底油气管道铺设特色技术,标志着中石油管道局真正扬帆出海,进军海洋。我们将立足浅海,逐步走向深海,全力打造一支中国乃至世界独具海洋石油工程施工特色的生力军。”

    完整的产业链是最大优势

    中石油管道局作为我国陆上管道建设的主力军,是否已做好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准备?

    对此,赵玉建满怀信心:“作为中国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拥有完整的管道建设产业链是我们进军海洋油气管道的最大优势。”

    2004年,中石油集团公司提出“开发蓝色国土”的发展战略,管道局响应集团公司号召,于2005年正式成立了海洋工程分公司,吹响了进军海洋业务的号角。

    赵玉建表示:“管道局实现陆上海洋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进军海洋。”

    近年来,管道局先后建设了利比亚、阿联酋、天津大港埕海1-1人工岛海洋管道等项目,工程技术得到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管道局承担了中石油集团海洋管道敷设工程船用焊接施工系统配套装备研制、中缅海洋管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和浅海大口径海洋管道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等多个重大科研课题,海洋管道技术实力不断增强;管道局还开展了铺管船等海洋施工设备的研究,已具备海洋管道安装设计能力。

    2009年11月,中石油将天津大港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划归为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为管道局加快海洋管道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公司在进海路施工、滩海井口槽施工、海洋管道施工、海底电缆及光缆施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实施了赵东平台至埕海1-1人工岛、冀东油田1号-2号人工岛等海洋管道项目,全面参与大港埕海油田、冀东南堡油田等油田的海洋管道建设。

    作为管道局发展海洋管道的另外一支生力军,拥有40多年历史的天津设计院先后承担了众多陆上和近海油气田地面建设、地下储气库、海洋石油陆上终端、管道输送等多领域勘察、设计、咨询、监理和工程总承包项目,近年来在海洋管道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管道局目前海洋业务的分工,海洋工程公司负责海洋业务的整体协调与项目管理,天津设计院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六公司负责海洋工程项目的施工,研究院负责海洋工程的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此外,还有穿越公司、管道应急抢险中心、防腐公司等专业化公司作为协助,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管道业务发展与运行体系。

    加速我国海洋管道建设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中石油管道局月东海底管道项目主体工程竣工,标志着中石油已正式开始发力海洋油气管道建设,实施陆上海洋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中海油、中石化共同构成海洋油气管道建设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共同推动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随着全球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陆上油气资源的日渐递减,油气开采逐渐从陆地迈向海洋。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上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已刻不容缓,海洋油气管道建设作为必要条件已如箭在弦上。

    然而由于我国海洋油气管道建设起步较晚,并受制于设备和技术,管道设计、施工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世界海洋油气管道已达10万公里以上,最大作业水深可达3000米。而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已建成的海洋油气管道仅4000公里。

    资料显示,中海油作为我国海洋油气管道建设的先行者,已建造了大量的海洋油气管道。其中,渤海海域累计超过200公里,南海海域约2000公里,其中南海崖城13-1气田至香港的海底输气管道长达800公里左右,是目前我国最长的海底管道。

    紧随其后的中石化也在不断加快海洋管道建设的步伐,已建成170条共计360公里的海底油气管线和注水管线,铺设海底电缆82条共201公里。而作为我国陆上管道建设“老大哥”的中石油,建成的海洋油气管道还不足100公里。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油气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石油国内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稳步实施,也为海洋油气管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在辽河油田、大港油田等区块建设大量海洋管道,已规划的长输油气管道中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海洋管道,如西气东输二线海洋管道(约29公里)。在海外,中石油的对外合作区块,也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合同总面积,有大量的海洋管道需要建设。

    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全球规划建设的海洋管道总里程将达5.6万公里。

    谈及未来海洋油气管道发展战略,赵玉建表示:“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我们将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增加核心装备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工程实践等方式,形成特色技术,努力做专做强海洋管道业务,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吴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