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实现路径分析(研究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15%的目标将对我国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一、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路径实现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从非化石的利用方式来看,除了少部分用于直接供热、生产生物燃料外,主要通过发电实现其终端利用,2007年发达国家非化石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均超过80%,日本、韩国、法国等超过90%。 发展核电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有效选择,但我国核电的发展受核电技术水平、核燃料供应能力、乏燃料后处理、核电设计建造能力等因素制约。如果核电自主化设计和制造技术不能取得较大突破,2020年前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测算,2020年,实现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核电规模必须超过6000万千瓦。 我国水电资源丰富、技术成熟且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充分发展水电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必要而又现实的选择,但水电开发受移民和环保等因素的制约。初步测算,2020年,实现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水电规模必须超过3亿千瓦。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问题的共同选择。但受自然条件限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远远低于常规能源,有效利用能量很低。以1亿千瓦的风电装机为例,年发电量约为2000亿千瓦时,仅相当于6400万吨标准煤。风电、太阳能发电近期对于调整一次能源结构的作用有限。但从长远看,规模化发展风能、太阳能发电,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核电、水电、非水可再生能源并举是实现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最现实的路径。据测算,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需求约为44亿吨标准煤左右。考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实现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要主要依靠水电、核电,有三条选择路径:一是超常规发展水电,大力发展核电和非水可再生能源,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2亿吨标准煤;二是超常规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和非水可再生能源,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水电装机达到3亿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2亿吨标准煤;三是水电、核电、非水可再生能源并举,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3.2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7200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2亿吨标准煤。 我们认为三条路径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其中路径三更现实可行,是优先选择的路径。 表1 我国实现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
二、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内涵(一)对节能的要求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实质提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提出了2008-2020年期间的节能目标。根据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报告(政策法规司编),按照基准方案,如果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4亿吨标准煤左右、GDP总量62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价格,年均增速8.5%),采用路径三的非化石能源发展方案,初步测算,2008-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应达到37%,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达到3.8%。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102吨标准煤/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如果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不到设定目标,则能耗下降幅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对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要求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来看,主要为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地热利用等。从技术经济可行性考虑,2020年要实现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2亿吨标准煤,发电利用规模应不低于40%,其中风电规模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这样,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利用规模折合标准煤约5.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2.4%。2008-2020年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对于实现15%目标的贡献率约为75%。生物燃料、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利用,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发展。
表2 实现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
(三)对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的要求要实现2020年能源结构调整目标,预计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应达到35%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应达到25%左右。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约为1.9亿千瓦,占装机总容量的24%。根据15%目标的要求,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应达到5.27亿千瓦,占届时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将达到35%左右。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为65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根据15%目标的要求,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应达到1.8万亿千瓦时,占届时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 (四)对电网发展的要求要实现2020年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电网应满足大规模远距离送电的需要。我国非化石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水电剩余可开发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风能资源除东南沿海外,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华北北部;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南部。而我国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用电负荷小,就地消纳困难,必须通过电网长距离大规模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电网应满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开发并网以及分散接入系统的需要。必须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智能化水平,适应各类电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送出需要。 三、对15%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几点认识(一)从世界范围来看15%是一个较高的目标。尽管我国与国际能源机构(IEA)一次能源折算方法有差异,但从IEA发布的最新能源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排名前四位的国家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均低于15%(不含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从西方工业化国家能源发展历程来看,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2020年初步实现工业化,2009-2020年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对中国来说,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并非易事。 表3 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排名前四位国家的一次能源结构
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不含非商品能源,中国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 (二)发达国家调整能源结构主要依靠提高核能、非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而我国要实现15%的目标,除了大力发展核能、非水可再生能源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水电。从1980-2007年部分发达国家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的历程来看,由于1980年左右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进程,水电开发利用水平很高,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主要依靠提高核电、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而我国要用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单依靠发展核电、非水可再生能源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大力发展水电,发挥水电在一次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2008-2020年实现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能源发展路径分析,如果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低于3亿千瓦,则结构调整目标很难实现。 表4 1980、2007年部分发达国家一次能源结构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实现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2-02-10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