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长庆油田:“西部大庆”日新月异
发布时间:2012-05-21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第一季度,中石油长庆油田生产1192.29万吨油气当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2011年,长庆油田年油气当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成为我国继大庆油田后建设的第二个年油气当量超过4000万吨的特大型油气田。

长庆油田开发区域位于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深埋在千米之下的地层。在这里寻找油气,注定充满坎坷与曲折。长庆油田是如何创造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奇迹的呢?

勘探开发一体化

2003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长庆油田在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以后,后备储量不足、老油田稳产难度大、已探明区块不能实现有效开发等难题越来越多。

长庆油田通过不断深化找油理论探索,终于攻克了黄土塬、沙漠之下寻找油气难题,在实践中创立了六大油、气地质理论,形成了重新认识盆地的勘探思路,掌握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方法,打开了油气储量增长新局面。

沿着这个思路,本世纪初,长庆油田先发现储量超4亿吨的西峰油田,又发现储量5亿吨的姬塬油田,再上苏里格地区,拿下了我国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苏里格整装气田,开辟了油气发展大局面。

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长庆油田加速发展的“杀手锏”。既缩短了勘探周期,还加快了开发进度,资源加快向产能转化。过去开发一个油田需要5到8年,现在只需2到3年。华庆油田、姬塬油田、苏东气田都是当时探明储量未落实的情况下,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产和开发。

近年来,长庆油、气储量增长连续11年居中石油之首。

科技创新解难题

长庆油田属世界罕见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田,有专家形象地比喻,如果把中东油藏储层比作高等级公路,那么长庆油藏储层就好比羊肠小道,油藏流出的通道不畅。在这样的岩层中开采油气被喻为“磨刀石上闹革命”。

为了把石油从地下“拿”出来,咬定“特低渗、超低渗”,长庆油田通过注水、压裂、多层系开采、水平井工艺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进攻性科技攻关措施,结束了“井井有油、口口不流”的历史,压裂已成为长庆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杀手锏”。

压裂、注水,成为对付“三低”油气田的核心技术。安塞油田曾被美国权威机构判定为“边际油田”,结论是无法有效开发。长庆人展开先导试验,经历8年技术攻关,正是压裂和注水技术的突破,开创了我国有效开发特低渗油田之先河。

“超低渗”是比“特低渗”更难对付的“低品位”油气藏。长庆专门组建了苏里格气田、超低渗油藏两个科研单位,集中精力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每年投入10亿元科研费用,持续深化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水平井钻探和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项主体开发技术,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的5大技术系列。目前,苏里格气田日产气突破4600万立方米,超低渗油藏日产原油水平已达到1.8万吨。

发展新型工业化

伴随着一场“静悄悄的石油大会战”,长庆油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投产油区,生产一线用数字信息、网络传输、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等高科技元素,让井区和倒班点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作业区与联合站合建。长庆人自主研发的“智能增压撬”被广泛应用,一台设备就涵盖了增压站的所有功能,原油从井口输到联合站,由过去四级布站变成了两级布站。

老区数字化改造与新区同步推进,撤销井区,员工坐在电脑前就可轻松实现以往只有在井场才能完成的工作。百万吨油田,一线用工由过去3000人降至1000人,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了新的管理方式。

在长庆,每天创造着新纪录。日钻井进尺超过10万米,2000米深的油井平均7天完钻,3000多米的气井15天完钻;建设集气站、联合站、大型天然气处理厂的周期,分别缩短到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效率提高了一倍。丛式井组开发方式的大规模应用,地面工艺流程的优化简化,节约土地50%,一线用工比原来降低了30%。

“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把一线员工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蓝领”变成“白领”。

“标准化”统一了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每年节约投资超过15亿元。它还被延伸到各个管理、操作层面,实现了公司所有业务流程化、规范化;“市场化”已成为推进发展大提速的无形之手,使长庆能够集中数倍于自身的社会优势资源,高效组织大规模油气会战;“数字化”把千里油气区数万口油、气井,上千座站、库,数千公里长输管道的诸多生产、管理要素,集中在鼠标的控制下,让油气田的开发管理变成“精确制导”。

长庆还借助我国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跨行业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管理方式,驱动传统石油工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王乐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