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烧垃圾烧秸秆发电项目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12-06-21 来源:南方日报

    ■基因解码 选准新能源大方向顺势而为

    如果说从燃气配件到燃气产品,这种同一产业链上的升级尚可理解,那么后来进入垃圾焚烧、生物质能利用等新兴领域,企业又是如何实现如此大跨度的转型呢?

    前瞻地看到垃圾围城困境

    何启强总结成两句话“顺势而为、量力而行”,作为民企,敢吃“垃圾焚烧”这一只螃蟹的经历,令他感触尤深。

    “‘顺势而为’是看到了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和市场机遇。”200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20多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已经显现,何启强看到国家开始重视支持环保节能产业,国家能源局拟定的到2015年的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的规划,为生物质利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做传统的燃气具已有20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也想在产业升级方面做点探索。”何启强说。

    何启强当时觉得垃圾围城的局面未来政府肯定要解决,垃圾发电也是环保产业与生物质能源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是一个正处在起步期、顶多算是成长期的行业,如果是充分竞争或者发展到黄昏阶段的行业,就没有必要进入了。”

    “关键是要做出业绩,做成样本工程,这相当有难度。”为此,何启强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他专门到德国、日本,以及澳门、高雄等一些地方看过当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澳门垃圾焚烧厂旁边就有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日本的大阪和台湾高雄的垃圾焚烧厂上面还建有旋转餐厅。我也看到,垃圾焚烧发电已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和工业路线,最重要的环境安全这块,我就放心了。”

    借传统产业优势提升效率

    何启强这种敏锐而严谨的操作,令长青集团投资的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在2006年4月得以顺利建成运行。

    就在当年番禺垃圾发电厂选址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南方日报记者就到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过。在里面,宽敞的山路两旁绿树成荫,叠水瀑布、喷泉等绿化水景错落山间,如果远处没有耸立着厂房和烟囱,人们还以为进入到一个公园。

    基地里,普通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经过焚烧,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经回收金属物质后,剩余部分会送到制砖厂制环保砖。

    经过这样处理,垃圾填埋体积仅为原垃圾总体积的10%,日处理1000吨垃圾,焚烧发电一天就可以有20多万元的收入。

    “从2006年运行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因垃圾处理厂引起的周边村民投诉污染,设备没有出现过重大停产事故。”何启强认为这证明当初的大量投入与准备工夫没有白费,既避免了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保持了项目持久运作带来稳定的生产效益。

    “不少人觉得长青从传统制造业一下子跨到生物质的再利用产业,转型跨度太大,”但何启强并不这样认为,“其实燃气具燃烧与垃圾焚烧还是有一些相通的,长期在传统制造产业的优势也会在技术上带来帮助,例如我们培养了一个团队,对焚烧发电技术进行了改良,进一步提高了发电效率。”

    政府支持阻力大大减少

    ■产业延伸

    在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秘书长徐海云看来,虽然长青集团进入垃圾、秸秆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源领域还属于起步阶段的投入期,尚未形成产业链的辐射,但长远前景无疑看好,其做法对珠三角特别是中山这类二三线城市的传统制造业转型也颇具参考意义。

    “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能取得政府支持,阻力会大大减少”,徐海云认为长青集团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战略眼光,抓住了机遇,选择了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进入得过早,产业没有形成,难有相关经验;进入晚,则竞争太过激烈,市场过于饱和也难以立足。”

    从广东传统产业的宏观层面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张海梅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尚好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陶瓷、建材、塑料、轻型机械等,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今后还要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适用的工艺流程嫁接、装备传统企业。

    张海梅建议,必须改变过去依赖政府投入进行技术革新的传统科技开发机制,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传统产业升级,还是往新兴产业转型,除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张海梅还认为,按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模式,将就地转型升级与转移和淘汰部分低端产业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

    而长青集团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多年来企业无论在节能、减排的厨卫产品制造,还是在发展以垃圾、秸秆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源的过程中,均贯穿着“低碳”和“循环利用”的主轴,目前企业已拥有100多项专利。(谢庆裕)

   上一页 1 2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