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维也纳召开的第161次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作出了一个异常但又不出意料的决定——维持现有日产3000万桶原油的产量限额不变。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未来需求难测的大背景下,欧佩克选择边走边看。这是一个理想的折中方案,既掐断了欧佩克内部两大派系之间的冲突继续升级的可能,更规避了欧佩克贸然行动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 欧佩克选择“不作为” 欧佩克会后发表公报宣布,在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和油市前景进行评估之后,欧佩克决定在下一次部长级会议(12月12日)召开前,维持现行的3000万桶/天产能限额不变。 这是一个反常的决定。 今年二季度以来,受沙特大规模增产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跌势明显。纽交所原油期货价格已由3月上旬每桶105美元的高点跌至目前82美元左右的水平,同期布伦特期货价格也大降30美元,现已跌破100美元关口。 通常情况下,欧佩克会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时候通过减产调整油价,以保证成员国的石油出口利益。彭博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每当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前3个月油价跌幅超出10%,欧佩克总是会作出减产决定,此次油价跌幅已超过20%,但欧佩克选择了“不作为”。 按照欧佩克的官方说法,维持限额目标不变是为了避免伤及脆弱的世界经济,将给世界各原油消费国吃下一颗定心丸,即不必担心对经济有直接影响的能源产品价格会变得更加昂贵。但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同时承认,当前市场确实存在“供应过量”的现象,并强调“维持产量事实上就是敦促成员国酌情减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欧佩克5月的原油日均产量已达3158.2万桶,超出限额近160万桶,沙特单方面增产是造成欧佩克超产的主要原因,而业界认为160万桶只是个保守数据,实际超产量远超这个数字。但亲西方的国际能源署(IEA)在13日发布的最新月度石油报告中坚持认为,目前市场的供应“充足”但并不“过量”。 不过欧佩克作出的反常决定并未让业界感到意外。会议召开前,不少预测机构及媒体已判定欧佩克不会修改产量限额,这一预期一度导致14日早间会议结果尚未传出,纽交所的即时原油期货价格却已跌至8个月来的新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更是以每桶97.13美元创下17个月来的新低。 美联社说,在本轮油价问题中,欧佩克的作用显得非常有限,即将发生的希腊大选、伊朗原油禁运,甚至是美联储即将召开的会议对油价的影响似乎都将超过本次欧佩克部长级大会。 事实上,欧佩克对油价的影响力毋庸置疑,目前全球80%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及1/3的原油供应均来自这个由12个国家组成的石油卡特尔,但施加这种影响力的前提是对需求的正确把握,而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扑朔迷离,未来的能源需求充满不确定性,这使得欧佩克很难做出大胆的产量调整,维持产量不变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事实上,在市场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不作为”也是欧佩克的一贯做法。 欧佩克在公报中也强调,接下来该组织将密切跟踪全球经济形势,一旦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将召开紧急会议,且各成员国已做好迅速采取行动的准备。而据科威特石油部长侯赛因透露,迫使欧佩克召开紧急会议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布伦特油价下滑至每桶90美元以下。 目前各方关于油价的预测不一,但看跌的占据多数,其中最悲观的预测来自瑞士信贷。这家瑞士投行在其13日发布的报告中称,如果欧元区经济继续恶化,并再度引发信贷危机,布伦特原油期货将跌至每桶50美元,且未来几年难以超过80美元。 内斗不断引关注 关于减产与否,欧佩克内部的意见存在严重分歧。用路透社的话说,目前欧佩克内部的“派系”特征已非常明显,一边是以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为代表的海合会(GCC)国家,另一边是以伊朗、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所谓“鹰派国家”。前者主张增产,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更符合欧美的经济利益,后者则要求减产,将油价至少维持在每桶100美元至120美元之间,以确保石油出口收益。 目前沙特的日均产油量已达到接近其产能极限的1000万桶。在此之前,沙特的增产行动曾在填补利比亚和伊朗原油空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在却成了拖累了油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6月11日,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在接受《海湾石油评论》采访时提出欧佩克应进一步提高产能目标,这个不受“鹰派国家”欢迎的言论,使得欧佩克内部关于减产与否的争论在大会召开前变得更加“白热化”。 回顾历史,沙特在油价问题上总是倾向于通过压低油价提升需求,在出口收益上追求“以量取胜”,这其中除了经济因素,也有政治考量,特别是要考虑到沙特与美国的特殊盟友关系。但对于伊朗和伊拉克这些出口量有限、出口收益极其依赖价格的国家来说,沙特的主张显然不可接受,特别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因制裁而不断下滑的伊朗。 据欧佩克估算,今年一季度伊朗的石油日产量同比至少下降了12%。7月1日欧盟启动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后,预计伊朗的原油产量还将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0万桶至70万桶。与此同时,伊朗当前的日均原油出口量也由去年同期的250万桶降至120万桶至180万桶之间,预计今年伊朗的石油收入将缩至440亿美元,同比大降40%。 包括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在内的其他欧佩克国家也对沙特的增产决定表示不满,后者甚至声称不排除阿尔及利亚单方面中断供应的可能。最终欧佩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不增产也未减产,暂时消除了两个派系之间的冲突继续升级的可能。 除了产量问题,沙特和“鹰派”国家还在为争夺欧佩克秘书长一职明争暗斗,这原本也是本届欧佩克部长级会议需要敲定的议题之一,但因会议期间难以达成共识而被迫推迟。 伊拉克石油地位蹿升 阿联酋《国家报》报道说,本次欧佩克大会的关注焦点并不是某个国家,但有一个国家却值得关注,这就是因增产显著而赢得其他成员国更多尊重的伊拉克。 欧佩克是一个“以量取胜”的组织,一国石油产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欧佩克拥有多大话语权。 自2010年以来,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始终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几乎每月都在刷新美伊战争以来的产量纪录,目前日产量已达300万桶。今年4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更是创下了自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纪录,当前日均出口量已达250万桶,同比增幅达20%。 仅就石油潜力而言,伊拉克完全有能力实现2017年日产1200万桶原油的目标,但考虑到出口基建瓶颈、政府效率、投资等综合因素,按时达成这一目标相当不现实。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2020年前仅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半,即日产原油600万桶,但这个数字也足以保证伊拉克超越伊朗,成为仅次于沙特的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 尽管复产速度喜人,但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全面回归仍面临几个棘手难题,首先是库尔德问题。得益于宽松的合同条件,半自治的库尔德地区目前已同国外石油公司签署了近40份石油开发协议,合作者中不乏埃克森美孚这样的大牌石油公司,反观伊拉克中央政府稍早前举行的第四轮油气招标,严苛的合同条件导致12个区块仅售出3个。如何协调北部库尔德地区和南部中央政府的石油利益将成为巴格达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此外,伊拉克必须做好适应配额制的准备,换句话说,巴格达需要学习如何争取更大配额。目前重建中的伊拉克并不受欧佩克产量配额制度约束,但一旦日产量超过400万桶,伊拉克也将面临配额限制。以目前的产量增速计算,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将在2014年达到这一数字。(于欢)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油价持续下行 欧佩克“无为而治”
发布时间:2012-06-21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欧佩克微调产量稳定油价( 2012-06-18)
- 国际油价下跌背后的“中东因素”( 2012-06-18)
- 油价下跌背后的中东博弈( 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