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修建中的大同永和门广场(8月10日摄)。截至目前,大同市古城墙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四分之三。 大同,因煤而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大同,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十年九旱,有河必干,漫天风沙,浑身黑土”,曾经一个时期,大同陷入“脏、乱、差”的恶性循环,然而在驶上转型发展之路后,5年时间,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形象焕然一新。蓝天白云下,修复一新的古城墙高高耸立,宽畅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杂乱无章的棚户区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5年,从“黑”到“绿”的负重转型,大同脚步不免蹒跚,但绿色崛起的“名城复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家住大同市永兴里小区的王大爷带着小孙女在御河边散步,看着绿草如茵、亭台林立的御河两岸,王大爷颇为感慨。“这一片属于城市中心区域,2008年之前,街道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泥水飞溅,还有一股挡不住的臭味。” 王大爷说:“改造后,路宽了不少,再加上周边的绿化,现在过来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情很舒畅。” 2008年,大同市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特色城市发展思路,几年下来,大同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57条,总长度达到398公里,城市改造建设拆迁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700万平米……古城墙修复、御东新区建设、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大同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1年大同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47天,其中一级天数为123天,占到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截止到今年7月底,大同市二级以上天气为189天,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如今,这座曾饱受污染之苦的古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城市面貌、民生保障、园区建设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容光焕发”的“煤都”大同,已很难用一个词汇来形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城市巨大的变化背后,凝聚着大同人民艰苦奋斗、合力攻坚的心血和汗水,体现出不甘落后、奋力赶超的精神。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国“煤都”大同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2-08-15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