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精神既与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一脉相承,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是我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必将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 学习十八大报告,结合工作实际的一个深切体会是,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是历次党代会提得最高、讲得最多的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写入党章,这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通过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我觉得有5个鲜明特点: 一是战略性。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在十八大报告中单独成篇,纳入了“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并要求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进军号。 二是时代性。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了文明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有效破解我国前进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硬约束,也关系到我国“绿色国力”持续增强和在国际博弈中的优势所在,我们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能在世界上占有生态和文明结合的制高点,对全球生态安全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是标志性。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3个标志性特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这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标志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四是方向性。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在总结多年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明确了主要着力方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上,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上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进一步明确各项经济社会政策、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主攻方向。 五是思想性。十八大报告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摒弃了人定胜天的思维定式,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再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升华的集中体现。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代表了新的价值取向。 作为从事环资工作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十八大报告既催人奋进,又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按照十八大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根据十八大精神,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认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强化综合协调和能力建设等政策措施,并着手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活动。拟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国务院审核印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国内外非常关心。“十二五”以来,我们先后起草并由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对有关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培育100个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100家骨干企业。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推动再生水、矿井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发布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到2015年,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5%,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基本路径。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整治,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造纸、印染、化工、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深化细颗粒物(PM10、PM2.5)污染防治。推进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治理,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 五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实质上就是绿色产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产业等,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也是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绿色产业对GDP的贡献度。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着力提升环保产业,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壮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 六是推行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建立节能交易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培育和规划水市场。推进排污权交易,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宽排污权交易品种的范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七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发挥媒体导向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反对商品过度包装,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各方面、各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和价值准则,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党支部副书记 何炳光)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3-01-21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