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拨开“云雾”见晴天 盘点多国治霾高招
发布时间:2013-01-23 来源:中国能源报

    编者按

    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有关中国的话题越来越容易成为全球舆论的交集,最新的一个鲜活实例是中国的雾霾天气。

    自1月11日起,中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中国的网民在互联网上用各种民间智慧调侃天气异象——“千里朦胧,万里尘飘”、“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在中国之外,“口罩下的北京”迅速成为各国媒体的关注焦点,相关评论大都尖酸刻薄,却值得深思。

    但雾霾天气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有遭遇雾霾天气的惨痛记忆,但通过一系列努力,这些国家拨开“云雾”见晴天,让雾霾天气成为不再重复的历史回忆。

    这些国家的治霾手段和经验或许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但前人在同一问题上做过的努力,显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雾霾天引全球关注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12日晚北京的AQI(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755这样难以置信的高数值,可谓是“北京最黑暗的一天”。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则把这一天称为“北京空气疯狂的一天”,中国首都2000多万市民处在呼吸困难的状态下。

    更有犀利者如美国《纽约时报》将中国首都形容成“机场里的吸烟区”;加拿大《数码报》干脆将北京比作“毒气室”。

    这些外媒的评价客观与否我们暂且不论,但笼罩在烟雾之下的我们不得不反思自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

    有关原因的追问,外国媒体也给出了各自的解释。

    《纽约时报》认为,这是一个复杂而难以说清的问题。北京周边坐落大量工厂、城市车辆增长的速度惊人是雾霾天气的直接诱因。此外,北京三面环山,污染物会被悬崖峭壁挡住,罩在北京上空难以扩散。

    美联社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如此严重要归咎于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汽车爆炸性的增长以及缺少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

    俄罗斯塔斯社与德国《时代周刊》都强调,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仅与近年车辆增加有关,还与中国能源结构太过单一,工业、电力部门和供暖机构对煤碳资源依赖度太高有关。

    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也把煤炭看做是导致北京恐怖雾霾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欧美国家并不是光说不练,他们始终在与“雾霾天气”作斗争,其丰富的治理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英国:建立法规治尾气

    英国算是治污老手了,以“雾都”闻名的伦敦同“雾霾”的斗争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1952年,伦敦遭遇了罕见的“雾都劫难”,天气寒冷使伦敦居民大量燃烧煤炉取暖,导致大量的粉尘颗粒聚集无法消散,市中心能见度持续低于50米,因空气污染伦敦市民患病死伤不计其数。

    英国痛定思痛,为减少用煤量,于1956年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该法案规定建立“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允许烧无烟燃料,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被大规模改造;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得到推广使用;城市冬季采取集中式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这一里程碑式法案也催生了一系列地方配套法规,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英国治污管理初见成效。

    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转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并针对私家车征收高额的进城费和停车费以限制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可以说,今日的伦敦真正甩掉了“雾都”的帽子,大雾天气已从100年前的每年90天降至现在的10天左右。

    美国:区域管理建PM2.5站

    同为工业革命受益国的美国也曾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世纪中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问题突出,1952年和1955年分别在短短数日内致使几百位老人死亡。

    随即,美国出台了区域环境管理框架,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在框架内,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等政治行为,通过强制执行、监督管控和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1971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署,并颁布了《国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通过。同时,臭氧污染严重的各州联合建立了“臭氧传输协会”,制定相关的减排标准并督促实施。

    1997年,环保署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制定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其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监测站点。

    美国多样化治污手段最值得一提的是排污权交易。该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买卖,以此进行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日本:控制汽车搞绿化

    日本也曾是饱受污染之痛的国家。日本四日市曾因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而产生了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并引起当地大量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日本因此决心大力治污。其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配有绿地,楼顶绿化也成为日本环保的代名词。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数量,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每辆汽车都要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机汽车驶入东京。

    俄罗斯:能源结构转型

    我们的另一大邻国俄罗斯的治理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前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曾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导致其环境污染严重。时至今日,俄罗斯很多传统工业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仍高于全国平均值。

    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型和创新型转变,俄罗斯从中央到地方各州都制定并执行旨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综合项目,如用天然气替换现有的易污染的能源品种、装备和改进环境净化设施和设备等。

    德国:利用技术完善监管

    上个世纪中叶,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有过严重的污染问题。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量超标的工厂。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秉承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最后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