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五问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一步往哪改?
发布时间:2013-04-01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方案,将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四年磨一剑,备受期待的新机制终于浮出水面。更及时、更灵活、更与国际油价接轨……新机制在得到赞许的同时,也有许多疑问浮出水面。为何不公布挂靠油种?是否能彻底解决“涨多跌少”问题?如何缓解与国际油价及时联动后带来的风险?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对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多方专家,详细“解剖”定价机制调整后为中国石油产业和消费者生活带来的变与不变。

    一、问:为何不公布调整后具体的挂靠油种?

    答:公布具体化挂靠油种和系数容易引起国际石油巨头的投机炒买。

    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而2008年的定价机制再次调整了挂靠油种,布伦特、辛塔、迪拜三地的原油价格的变化成为了我国油价的调整依据。而此次对于定价机制的完善也提到了需要调整挂靠油种,那么我国油价的挂靠油种由哪些因素决定?又为何没有随着改革方案一起公布?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挂靠油种的调整主要考虑的还是是否能反映国际油价,但事实上公布不公布具体挂靠油种对消费者来说意义并不大。如果公布得过于详细,让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巨头们了解到中国油价挂靠具体油种的具体系数,很容易诱使他们迅速把这些油种的价格炒起来,到时候受害的还是国内的消费者。”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也认为,过去的油价跟踪过于透明,有的人会利用公式来提前计算做一些投机行为,可能囤积、惜售或抛售等;另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很多,现在三地的油价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变化了。新机制不公开说挂靠油品的参考值,对一般消费者来讲没有什么影响,却可以避免部分人投机倒把带来的价格上涨。

    二、问:能否彻底解决“涨多跌少”的问题?

    答:油价涨多跌少是国际油价的大趋势,并非改良定价机制就可以解决。

    今年元宵节之后的成品油首次涨价引发了公众对油价“内涨外跌”、“涨多跌少”的质疑。在新定价机制中,4%的调价幅度限制被取消,调价周期也已缩短,“内涨外跌”的情况相信必然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涨多跌少”问题呢?

    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的一位高级经济师曾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过油价“涨多跌少”的原因:“目前国际油价波动很大,正负4%的幅度很容易满足,但22天时间间隔过长,因而即使最近国际油价曾一度大幅下跌,还得等够天数。但当等够了天数,油价再度上涨后,正负4%可能又不再满足了,因此调价窗口还是打不开。其次,上涨4%比下跌4%更容易,这不公平。例如,从100美元上涨4%,只需涨4美元至104美元;而从104美元下跌4%,需要跌4.16美元,直接造成了油价‘上涨容易下跌难’的事实。也证明了旧有定价机制有着非改不可的缺陷。”

    但董秀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涨多跌少’,我认为和定价机制没有多大关系。近年来大家普遍感受到国内油价涨多跌少,原因是国际油价就是涨多跌少的趋势,并且今后也是如此。这不是定价机制能解决的问题。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大趋势是看涨的,不是我们单方面完善定价机制就能够改变的,并且今后的变化还会更频繁。”

    三、问:如何缓解与国际油价密切接轨带来的风险?

    答:改革是“双刃剑”,政府应落实好特殊群体补贴政策,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新定价机制是一把双刃剑。”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对于此次定价机制改革的感慨。历史上三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可小觑。调价更快了,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更紧密了,企业和消费者要承担的风险也显然更大了。

    对此,董秀成说:“此次定价机制改革已经明确了‘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上涨等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所以说国家还是留了一手的,当有如石油危机这样的‘大动荡’出现时,国家宏观调控的‘手’应该起到作用。”

    而对于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震建议:“成本与油价关系较大的企业一定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改革之后的油价机制应该说已经是比较透明了,企业自己可以进行预测,把涨价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少。”

    周大地则认为:“由于过去油价涨跌幅度不到4%就不允许调整,所以每次油价涨跌每升至少几毛钱。以后油价可能半个月一调,每次涨跌的幅度可能就是几分钱。多数车主可能不会为几分钱去连夜排队,或者憋着不去加油,大家渐渐会习惯油价的涨跌。”

    为了减少涨价带来的压力,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完善后的机制要继续落实好相关措施,努力保障公益性行业正常运行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一是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二是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林业、渔业(含远洋渔业)继续给予补贴;三是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成本,继续实行临时补贴;四是将各地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通过补贴等措施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

    四、问: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谁获益?

    答:炼油亏损将得到缓解,长期市场化的趋势也将使消费者获益。

    “有观点认为此次定价机制没有在提升透明度方面做出明确的表述。我认为一般消费者对于机制不透明主要在于两桶油的成本和获益问题。然而事实上,我国之前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油企的利润和成品油价格的关系。并且从长期来看,市场化的价格较政府定价更有利于消费者。”董秀成说。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企业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中石化是国内第一大成品油供应商,由于炼油和油品销售占企业收入比重大,而原油价格高,炼厂炼出来的成品油价格却调整不到位一直是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的重要原因。中石化2012年财报显示,2012年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损119亿元,较2011年亏损376亿元大幅减亏257亿元。中石化方面称,减亏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政府根据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比较及时地调整了成品油价格,缓解了炼油亏损的局面。而此次缩短调价周期和取消4%幅度的调整,对于缓解炼油产业亏损和逐步减少国家用于炼油亏损补贴的有利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得以体现。

    五、问:定价机制改革的下一步往哪走?

    答:政府从价格制定者、审批者变为监管者。

    “按照一定的周期该升就升,该降就降,使油价定价机制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这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两会时对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表述。那么,“该升就升、该降就降”甚至企业自动调价是否意味着政府对于油价管控的职能在一步步地弱化?

    “政府对石油价格的管控不能叫弱化,而是转变。因为虽然定价机制不断地完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对于油企、市场监管的需求也同时在不断地上升。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政府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转为为经济活动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就价格问题来说,政府就是要由价格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为价格监管者,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相关法律滞后和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在改良定价机制之后亟需要做的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记者|马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