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推动火电装备制造业弯道超车 “设备制造和安装水平已达到世界标准,设备加工能力全球一流,性价比高,可成为中东欧国家的理想选择。”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中东欧国家媒体发表的题为 《跨越千山万水的问候——写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之际》的署名文章中亲自当起了推销员,高度赞扬我国电力装备技术水平,为我国电力装备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开路架桥。 在中国火电装备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兑现后发优势的过程中,除了国内电力市场爆发性增长需求强劲这只无形之手外,政府的产业政策这只有形之手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力。 “坚持政府、产业、科研院所和用户相结合,依托示范工程来推进国产化。”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工程师韩宾认为,先示范,后推广,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越来越成熟。 11月23日,国家能源局在上海组织召开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专程到上海电气集团汽轮机公司调研。该公司设计制造的国电泰州电厂二期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项目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燃煤发电示范项目,也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据韩宾回忆,国家能源局领导不仅到业主单位国电集团现场办公协调项目,还主持了4次项目评审会,科技部也为该项目组织了两次专家会诊,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也提供了大量支持。 国家能源局一直把依托重点工程组织重大装备国产化作为工作重点。为了推动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究,2010 年7月23日,国家能源局牵头组织了“国家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联盟”。为了推动阀门和四大管道国产化,2010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召开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四大管道国产化工作会议。2011年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又组织相关企业举行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和四大管道联合研发协议的签约活动。 从亚临界到超临界,从超临界到超超临界,从先进的高效超超临界到新一代超超临界,我国火电装备制造业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优化提高、弯道超车,每一次的突破背后都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1992年,我国政府决定以上海石洞口二厂引进2台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作为示范项目,为超临界机组的国产化工作进行充足准备。为进一步推进超临界机组国产化,我国政府于2000年将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研制补列入“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并确定华能沁北电厂一期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为国产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示范工程。 “朱镕基总理决定60万千万以下的机组不准进口。”韩宾回忆往事,当年,国家的这个决定对扶持尚在襁褓中蹒跚学步的我国火电装备制造业相当重要,极大地推动了我们抓紧消化引进技术和国产化工作。 在超临界机组国产化成功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及时批准了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又分别从西门子、阿尔斯通、三菱、东芝等企业引进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技术,并通过确定示范工程推动了国产化。 我国政府还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发展与应用。2012年12月12日,华能天津IGCC电站示范工程投产,并成为基于IGCC的绿色煤电国家863计划研发基地,标志着我国在整体煤炭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3年4月14日,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单机容量最大的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示范机组在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电力装备制造技术又一重大突破。 我国火电装备制造业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惊喜。(任春)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火电装备:瞄准新一代高超超临界
发布时间:2014-01-29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火电企业利润为何大起大落( 2013-10-14)
- 黑龙江省风电快速发展 改变"火电"一统天下局面( 2013-09-26)
- 德国火电将带动煤炭需求增加( 2013-09-12)
- 欧洲投资银行将不再为火电项目融资( 2013-08-01)
- 上半年德国火电份额升至一半以上( 2013-07-25)
- 世行将不再为火电项目融资( 2013-07-10)
- 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 火电企业“受伤”最重( 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