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4-04-29 来源:人民日报

    绿色发展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绿色发展,并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经过努力,目前我国绿色发展已经取得积极进展。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5%、2.9%,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全国低碳试点省区市碳强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国。但也应看到,我国绿色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节能经济等相关概念还有待梳理、整合,发展目标、评判指标还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采用综合手段,促进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创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坚持发展绿色能源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并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比重,形成生态化、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慎重发展污染环境、安全度低的产业。推进以天然气、能源绿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进行生态税改革,建立企业创新利益补偿机制,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促进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废弃物循环处理与气、水、土污染防治。加大对公益林、富碳农业的生态补偿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空气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绿色体制机制是绿色发展的保障。发挥法制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制定实施空间环境规划,把环境治理与空间规划结合起来。重点构建政府绿色政绩考核体系,使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改善成为重要考核指标和问责因由,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制度,对污染排放实行最严格的监管,让污染排放、非绿色生产付出的代价远大于使用清洁技术、实行绿色生产付出的成本。

    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在全社会普及绿色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树立非绿色消费就是增加自身健康成本、绿色消费就是提高健康效益的消费理念。政府应像关心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一样,承担更多的绿色责任,全面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生态税改革、绿色文明教育等推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研究推广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引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绿色发展的衡量工具。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严格把握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具体指标的确定。把绿色发展评价重点放在宏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生活质量提升四个方面,充分体现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性,完善衡量指标,注重评价效果的后续跟踪。把灰霾频发的特大城市作为区域重点案例加以研究,加快制定实施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战略。(林智钦 作者为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