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能源局出现的腐败案件,令人震惊和惋惜。究竟是什么令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发生了变化,直至一路坠入犯罪的深渊?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下面,结合这些典型案例,就如何做人、做事,加强制度监督和保护,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一,要做事,先做人。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做人是摆在第一位的。《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畅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比如,有人在警示教育材料中剖析自己的变化时说,“待人处事方面,从谨小慎微变得傲慢急躁;交友方面,从单纯友情朋友圈转到功利朋友圈;对待不正之风,从看不惯到变得习惯”。对于后两条,我之前不得而知,但是第一条,原能源局的同志们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这些人论做事,都可以说是有能力、会干事、干成事的人。但是却偏偏在漂亮的业绩、权力的诱惑中,放松了对个人思想修养的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蜕变,致使最基本的做人准绳、道德底线出了问题,从点点滴滴的犯错,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并且“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第二,做事要坚持三个原则。国家能源局是一个很好的做事平台。既牵头开展能源战略、规划编制,也承担重大能源项目审核,同时负责能源行业监管,工作有高度,有广度,也有深度。当然,国家能源局许多业务部门权力也很大,随之而来的利益和各类诱惑也很多。总结起来,做事要坚持好三个原则: 一是要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警示教育材料告诉我们,这些人对于权力的认识过程往往经历了三部曲,从所谓的“敬畏”,到享受随之而来的好处,最后把权力当成敛财工具。这就是一个对权力的认识错位,对权力的管理缺位,对权力的使用越位,最后导致自身被权力之剑所伤的活生生例子。 二是要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前,绝大多数同志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名利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变重了,认为“有权”、“有钱”才是成功人士的标签,而“名”和“利”又似乎是天生的双胞胎,有名伴随着有利,利又能换来更大的名。但是,一些人看重名利,并不是出于物质生活上的切实需要,而恰恰在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了,理想淡漠了,失去了远大的目标,转而关注眼前的名利。 三是要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即便是无缝的蛋,苍蝇多了,如果不敬而远之,日子久了也能叮出缝来。有些人利用公职人员的心理弱点,披着“好朋友”的外衣进行感情投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公关,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迫人就范。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最后就得为人办事,就难以坚持公正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碰到一些貌似无事献殷勤的人,这些人有的做长线投资,有的出于短期目的,要保持警惕之心,敬而远之。 第三,构建制度保护机制。人性是有弱点的,我们不敢奢望每个人都具备十足的拒腐防变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保护好每一名想做事、能做事的同志,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工作机制,任重而道远。目前,中央出重拳反腐,揪出了一大批“老虎”、“苍蝇”,相信已对腐败分子形成了有效的威慑,“不敢腐”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下一步,要在做到“不能腐”上下功夫。建议结合政府机构简政放权、行业管理方式改革、干部轮岗交流、强化内外部监督等方面加强反腐制度的设计,彻底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要把“不想腐”作为终极目标。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公职人员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教育,提升个人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实际,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廉政制度经验。双管齐下,从主观上消除各类腐败的动因和愿望。 (潘慧敏 作者系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综合处副处长)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潘慧敏:对做人、做事与廉政保护机制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4-09-23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