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核电改变了小镇生活
发布时间:2014-10-21 来源:《中国核工业》

    ■ 叶小丹 李超

    如果从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算起,核电站落户浙江省三门县健跳镇已经整整10 个年头了。核电的落户,对小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个疑问,2014 年岁末年初之际,三门核电的工作人员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有的在做保洁员,有的把女儿嫁给了“核电男”,有的在核电生活区门口卖菜,有的做起了核电站和周边村镇的“运输生意”,还有的帮忙带“核电宝宝”……

    核电生活区门口的“卖菜翁”

    舒建荣今年57 岁,是土生土长的健跳镇人。老人家有一儿一女,都已经工作了。他和老伴在健跳菜场张罗了一个卖菜的铺子。

    三门核电开工之后,施工单位中核二二公司在健跳镇建了生活区 ——健核小区。从2012 年开始,舒大爷每天早上6 点左右就会蹬上自己的小三轮车,拖着一车子菜,到健核小区门口的临时摊点来卖菜。“每天能挣个百八十块钱,挺好。”

    一到中午11 点,工人们陆陆续续从核电工程现场下班回到健核小区。“这小区里有食堂,但是不少工人在家做饭,也需要买菜。”舒建荣说,“这块地最早是稻田,现在小区门口这些商铺之前也都是没有的”。对面贞贞副食店的老板娘原本就是一名全职主妇,健核小区落户后,她将自家的一楼布置成门面,开起了一家副食店。“挣得不多,贴补家用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新“邻居”,舒大爷说:“以前我们本地人都不喜欢和外地人接触,太乱了,经常丢东西。他们(健核小区的工人)不一样,有稳定工作,也好打交道。像你们在核电站工作的都是大学生啊!”说起核电站,舒大爷满是自豪:“核电站建在猫头,我们这边经济都拉动了。走出去大家都知道我们三门除了青蟹还有核电站。”

    丈母娘的核电生意经

    “你们核电站很多小伙子在我这儿买家具。”说话的这位大娘是健跳镇六敖社区青青家具店和青青宾馆的老板娘李秀芝。青青是老板娘的闺女。听说我们是核电站的,老板娘很熟络地和我们聊起来。

    “青青他们夫妻俩都在核电站上班,离家近。”大娘一边张罗生意,一边抱起蹒跚学步的孙子。说起核电站,这位老板娘脸上挂满了笑,“你们核电站工人买家具都直接到我这儿来的。都是一个个熟客介绍过来的,价格差不多,当然做熟人的生意了。”

    大娘家这栋4 层的小楼房离六敖菜场很近,有两个门面,一个卖家具,一个做宾馆生意。青青宾馆是 2002 年开业的,一共有10 多间客房。“刚开业那几年住的大部分是本地人,生意不太好做。近几年来核电站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六敖做生意的都很高兴。像我这宾馆,来住的大部分是到核电站办事的人。以前每年挣个6万元就很不错了,现在能够挣10多万元。看生意还行,前几年我还特意将宾馆装修了一下。”

    外来媳妇的核电情结

    刘玉珍一口地道的三门话,任谁也想不到她竟然是山东潍坊人。她是80后,18岁便和姐姐一起到三门来务工,后来姐妹俩都嫁给了当地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刘玉珍给我们算了算,翻过2013 年,她来三门就已经 12个年头了。

    “以前没嫁人,每年春节都得回老家过年,那时候三门没有火车站,回去一趟转车很麻烦。有了核电站以后,火车站有了,动车也有了。”

    来三门核电做保洁员之前,刘玉珍已经好几年没有出去工作了。 “结婚之后,我就在家带孩子。六敖就这么大,除了核电站也没什么大公司,很难再找到工作。”

    刘玉珍的婆家是六敖本地的,听刘玉珍介绍,她老公也经常在三门核电接活儿。“我老公原本就是开工程车的,这几年也在核电站拉些工程运输的活儿,做的是散活,外面的活儿也接。”对于丈夫在核电站接的活儿,刘玉珍挺满意的,“其实挣得差不多,一年还是那么多,但这样就可以在自家门口,不用跑远门,我们家里人更放心。”

    对于在核电站工作安不安全,刘玉珍有自己的看法:“公司里到处都有讲安全的标牌,电视台、网上也能看到宣传核电的广告,都讲核电是最清洁的能源,肯定先是安全的才能用啊!”

    “猫头核电”成了交通纽带

     杨西湖今年64 岁,就住在紧挨三门核电站的猫头村。核电站落户三门之前,杨西湖是一个渔民。“我们靠海吃海,以前村里人全都是渔民。现在路修好了,来往的人也多了,年轻人就都走出去了,渔民越来越少了。”杨西湖说,有了核电站以后,他最大的感受是路修好了。“我女儿嫁到里浦镇,以前爬山路不方便,一年也就过年过节回家,现在我要是想外孙了,开着三轮车半个多小时就能过去看看。”

    核电站对杨西湖生活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三门核电四通一平工程的推进,横亘在猫头村与外界的猫头山被打通,道路修得平坦而宽阔。2005 年,杨西湖与几个乡亲看到商机,买了电动三轮车,穿梭于核电站和各个村落、镇子之间运送客人,形成了核电站与外界的一条交通纽带。“我年纪大了,不能下海了,现在开三轮车每月也能挣两三千块钱,够我们老两口生活了!”

    杨西湖的三轮车上印着4 个显眼的大字:“猫头核电”。他说自己接送的很多客人都是在核电站上下班的工人或去核电站办事的人,这四个大字为他带来了不少生意。“在镇上排队拉客的三轮车很多,有些来核电站办事的外地人看到我车上写着‘猫头核电’,直接就来坐我的车。”

    幼儿园老师的“核电圈”

    丁宏亚与核电的联系是通过“核电宝宝”建立起来的。2011年,三门核电为顺应企业的生育潮,在核电站内开设了一个儿童乐园。丁宏亚在亭旁镇开幼儿园的姐姐将这里承包了下来,丁宏亚便来到儿童乐园当起了育婴员。“起初我们都觉得很疑惑,核电站不是很危险吗,怎么会有小朋友在那里生活?”丁宏亚说,在核电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对安全方面的疑虑就被打消了。“那么多核电专家都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核电现场,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丁宏亚性格开朗,人很热情,很快就和核电站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老人们打成了一片。丁宏亚家里有一片果园,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核电站里好多人都托她买水果,她也十分乐意帮忙。“最多的一次我带了 200 多斤胡柚过来,方便了大家,又能帮家里走走销量,何乐而不为呢!” 有时候带孩子的妈妈或老人想在家里做饭吃,但又不方便去镇里菜场买菜,丁宏亚就在上班路上帮她们带一些新鲜的鱼虾和蔬菜。现在,她几乎每天都要接到帮忙买菜的“任务”。

    2012 年,儿童乐园改制削减了育婴员编制,丁宏亚没有离开核电圈,又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核电站员工带孩子。“我的工作从照顾一群小朋友变成照顾一个小朋友,身份变了,但大家都还是习惯叫我丁老师。”丁宏亚说,“现在带的这个宝宝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如果可以,今后还想继续在核电站里带孩子,因为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每天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工作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