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砥砺40年 伊敏创新路——国家能源脊梁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18-11-12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火电发展40年,创新驱动40年。破与立,生存与发展,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火电行业登上世界电力工业的顶峰。

    而在中国火电发展40年的扉页上,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伊敏煤电”)创新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我国第一家煤电一体化基地试点、我国首家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我国最早探索单斗—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和单斗—卡车两种生产工艺的煤电基地、我国首例数字化电厂、第一家数字露天矿……

    这就是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的伊敏煤电。而对于其缘何一度引领中国火电行业发展潮头,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本能创新,点燃生生不息的能量之火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这句话如果回放给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来到祖国北疆边陲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艰苦奋斗的伊敏人听,他们一定没有想到那些当年出于本能做的事,在40年后的今天会被浓缩成经典名句,被后人铭记、传颂、传承。

    “753”展览馆是伊敏煤电的一处“圣地”,其内陈列着多张黑白老照片,记录了第一批伊敏人工作、生活的点滴,照片里的背景苍凉而荒芜,人们脸上的笑容却真挚灿烂,溢出的是建设美好新生活的执着和坚定。

    “那时候自然环境艰苦,创新基本就是一种本能。为什么说是本能?你看这张照片,乍一看以为是窑洞,但其实不是,它叫地窨子,按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半地下室,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冬暖夏凉,在当时很盛行。”伊敏煤电党建部综合科科长王猛向记者介绍。

    除了地窨子外,还有保暖值爆表的毛毡靴,前卫的带跟劳保鞋,梦幻的防蚊帽等等,这些小革新在当时没有专利,也没有“创新”这么时髦的名字,只是潜移默化地生根在第一代伊敏人最普通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带着些“土味”,糅杂着大草原青草的芳香,陪伴着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岁月,甚至来不及回味这其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伊敏煤电这40多年,在变中求新,闯出发展新路子,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持续创新是分不开的。”伊敏煤电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增荣,这位在伊敏这片土地上工作了30余年的老伊敏人对“创新”二字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

    如今,伊敏煤电将他们以古董的身份展览给后人、旁人看时,放射出的是这样的信号:创新———它在伊敏人的血里、肉里,镌刻在伊敏精神里,它是伊敏煤电将传统发展方式“切换”到创新驱动模式上的密匙,它是能量之火,生生不息,旺势燎原。

    科技创新,解好创新发展的“时代方程”

    “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另外,创新需要持续,才能突破局限。”伊敏煤电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马振涛这样诠释伊敏煤电的创新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伊敏露天矿迎来新一轮的创新高潮。

    “1993年,我们露天矿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合作进行卡车自动化调度系统研制,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卡车调度系统才成功投入使用,当时提高生产效率8%,计量与统计人员减少了36人,经济效益显著。”马振涛感慨,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尝到了甜头的伊敏人自此拉开了一场关于持续创新的战役。

    2007年,伊敏露天矿在亚洲首次引进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单斗—自移式破碎机—胶带输送机的半连续采煤工艺系统,年设计能力900万吨。这位“外来媳妇”初到伊敏出现了各种不适,怎么办?当时半连续检修班的班长和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 “滚筒防冻粘技术改造”“料斗溜槽或溢料刮板的防冻粘”“破碎辊润滑系统改造”等近百余项技术改造,让这个“洋媳妇”逐步本土化,不仅实现设计生产能力,而且还实现超出设计生产能力的惊人效果。

    2009年伊敏露天矿数字化矿山建设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验收,成为我国首座数字化露天矿。

    2010年至2017年间,伊敏煤电有了GPS卫星定位卡车调度系统、真三维技术建立矿田模型、无线遥测PLC控制技术,开辟了国内WK—35型号电铲整体大修的先河,“六位一体”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获得华能集团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党的十九大后,伊敏人又迅速与华能集团的“华创空间”互联网平台接轨,以绝对的实力高居企业积分排行榜榜首,一路领跑创新创效。

    风风雨雨几十载,伊敏煤电的创新之路从“研发—小试—中试—投入实践”迈过了无数道坎,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伊敏煤电的方方面面,让伊敏煤电面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更有底气,树立起伊敏煤电发展进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大众创新,开启“根深叶茂”的伊敏“创时代”

    党的十八大后,伊敏人开始推广劳模、大师、工匠创新工作室,力求让创新之光辐射的更广、更深。

    事实证明,群众性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017年9月14日,伊敏煤电所属的伊敏电厂燃除部创新工作室两项创新成果代表华能集团亮相央企创新成就展。

    是什么样的创新项目能代表华能集团参加全国性的创新成就展?

    记者了解到这两项成果名为 “胶带机返程防异物撕裂保护装置”和“破碎机系统卸车智能化装置”。第一项成果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异物造成的胶带撕裂,另一项成果则实现了破碎站系统智能化自动卸车功能和无人值守操作功能,不仅最大程度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全年减少破碎机空载运行时间547小时,相当于节约用电约20万千瓦时,增产原煤98万吨。

    一间小小的基层创新工作室怎会拥有如此巨大的创新能量?

    “在伊敏,创新不是少数人思考的问题,一个想要改变的动机,一颗坚定而善良的心,一项小小的技术革新,都有可能成就一次意义非凡的创新。”伊敏煤电副总经理、工会主席黄琳对执着于创新的一大批伊敏人有着很深的了解,并发自内心喜爱与爱护。

    “我们称自己为‘创客’,大家凑在一起是为了解决现场的一些问题,后来创新项目越来越多,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工作室才真正成为一个工作室。”伊敏煤电检修部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广山还清楚地记着自己最初的青涩模样。

    “这个小车叫磨煤机电机的移位地平车,是一个专门用于解决磨煤机电机移位的承载工具,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因为这件作品我爱上了创新。”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的李峰坦言创新让自己更加自信。

    “我们工作室研发的轮胎温度压力监控装置、燃油加热装置、水车洒水装置、水车排石装置等为企业节约资金千余万元。”自卸车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马广玉对自己工作室的“作品”如数家珍。

    在伊敏还有王剑红劳模创新工作室、杨大力创新工作室、明珠创客、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等等,这些神魂相同的创新工作室互补互生,互促互进,孕育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如今已经拥有几百项创新项目,几百篇科技论文,百余名技术能手,上百个专利成果,并继续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将创新的根扎得越来越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伊敏煤电的“创时代”已经开启。

    伊敏创新是一种认知方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伊敏创新,让其赢得过往40年的辉煌,也将托起未来40年希望。

    伊敏创新,永无止境,生生不息。(记者张媛媛 通讯员王猛)

01009005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7601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