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体制机制创新要同步推进
发布时间:2012-09-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展望未来全球制造业,人们谈论最多的恐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例如,新型的3D打印机——目前美国和西欧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最大进展,有国际财经媒体说,未来美欧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借助3D打印技术,可能部分夺回近年来在全球制造领域损失的份额;发达国家依靠他们的技术领先地位,可以较为容易地建立起新型制造业模式。

    对此,国内有经济学家认为,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这次起步是早的,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不会让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技术革命与中国擦肩而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在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已经较早地在高端制造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2010年9月,国务院正式明确把 “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个领域,确定为国家给予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主任冯飞,始终在密切观察着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展,他认为:

    冯飞: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国务院规划中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十年时间,发展成支柱产业,也就是说这些产业技术相对成熟;另一类发展成先导性产业,技术上需要进一步成熟,处在一个产业化引入的初级阶段,比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从发展的情况来看也确实是如此,主要努力方向是扩大规模应用,像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之术,还有部分高端制造。这些产业已经获得较快增长,特别是节能环保,2010年产业产值超过了2万亿规模。

    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那些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产业和领域,还有一些我们领先一步的高端制造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碰到了产业整体规划不足、重复投资、创新动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等问题。另外,投资的盲目聚集,一些领域还出现了泡沫。

    同时,由于行政划分导致市场的区隔,各地区、部门、和行业往往不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现象,各地在新上项目中纷纷亮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牌,并给予诸多的政策优惠。这种传统产业发展的思路,既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也不利于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优势。

    冯飞:现在看整个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没有把握住战略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这个产业的发展绝对不同于成熟产业。一是创新驱动,经常会出现颠覆性创新,如果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拉项目争投资的传统做法,行政干预过度,一旦出现技术型创新,所有的投入就一文不值;第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没有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很难转换为产品,但商业模式没有纳入到政府的规划范围内;第三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一些行业生物医药的审批问题,新能源的联网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问题。

    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有各级政府的热情和全社会舆论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排除体制障碍,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要突出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先导作用;此外,我们部门和机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科学的、清晰的、符合未来市场预期的规划。

    如果缺乏这些,仅仅是投资的冲动和热情,就容易导致发展的盲目。我们一路领先的光伏产业,现在陷入了集体亏损的痛苦境地。2010年以来,多晶硅等原料价格下降幅度达73%,产能过剩和市场变化使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压身。

    面对当前形势,冯飞认为,地方政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

    冯飞:这个突破口,除了领域之外关键是环节,创新环节,要有充分的耐心;第二是体制机制改革,战略新兴产业要探索,容错;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包括技术路线选择;我们能不能延续增量改革的思路,该放的放,总体上政府改革一是放松经济型管制,激发社会活力;二是加强社会性管制,事先有些门槛,同时加强过程监管,形成创新链,推进协同创新,推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来解决高端技术的供给机制问题。

    【点评】点评人: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景春梅

    景春梅:要解决新兴产业盲目发展重复投资的问题,一是需要制定专项规划,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加以引导;第二要建立同期指标监测体系,及时纠正产能过剩和投资过热行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市场的力量会促使企业回归理性,政府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各方努力下,战略新兴产略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