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什么说电动汽车,尤其是其电池的安全性是可以放心的?本报近日专访了多位电动汽车技术专家,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知识向人们解疑释惑,论述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原理、目前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对今后发展的真知灼见。 经过国内权威专家数月的调查考证,深圳“5·26”事故原因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果。在肇事者超过240公里的疯狂车速之下,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任何车辆,都难以保证被撞车辆内人员的人身安全。 不过,是人祸而非“车”祸的调查结论,能否就此构建当前部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尤其是电池安全性的信心,或许人们仍有怀疑。 人们期盼着无论什么情况电池都安然无恙,行业专家也认为持续提升电池安全性将是永久的话题,但人们应当用科学的思维认识安全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电动汽车这一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新兴产业。 电动汽车的阿基里斯之踵? 从普遍意义上讲,凡是具有能量的东西都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只有建立了这一概念,并且加以认真对待,才能够获得安全保障 此次比亚迪事e6质量鉴定报告显示,违法飙车是整起惨剧的真凶,接连两次严酷的碰撞造成e6纯电动出租车车身后部及电池托盘严重变形、动力电池组和高压配电箱受到严重挤压,导致部分动力电池破损与短路、高压配电箱内的高压线路与车体之间形成短路,产生电弧,引燃内饰材料及部分动力电池等可燃物质, 是起火燃烧的原因,也确有部分动力电池参与了碰撞后车体的燃烧,动力电池没有满足人们对它“坚如磐石”的企盼。 不单在中国,国外电动汽车在碰撞测试中也曾有起火燃烧案例。美国沃蓝达电动汽车,在发生碰撞测试三周之后,发生了自燃。 人们不禁会问电池安全真的会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踵吗? “在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中,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整体状况实际上还是相当不错的,此次e6的质量鉴定中,遭受如此严酷的碰撞和后续的大火熏烤,电池未发生爆炸,75%的电池未参与燃烧,也说明该车所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持续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安全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从普遍意义上讲,凡是具有能量的东西都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只有建立了这一概念,并且加以认真对待,才能够获得安全保障。”这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吴志新对安全的理解。 他表示,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不同,主要就在于能量的形式及其存储的方式。除了电池之外,电动汽车的其他系统与传统汽车没有本质区别。相对于司空见惯的传统汽车起火燃烧、爆炸来讲,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更多是因为其初来乍到的“新人”身份。“所以提到电动汽车的安全,或者电动汽车出了事故,人们第一时间关心的就是电池,尤其是越来越广为使用的锂电池。”吴志新说。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动汽车电池安全
发布时间:2012-08-09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电动汽车是安全的( 2012-08-06)
-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有待提速( 2012-07-17)
- 德国规划扩建更多电动汽车加氢站( 2012-07-16)
- 2012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2012-07-13)
- 电动汽车可通过轮胎在高速路上充电(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