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全能”有规矩 目前正在组织行业专家对电池标准进行研究修订、正在研究制定专门的《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在新的标准中,将会有专门的篇幅描述对电池系统相关要求 无规矩而不成方圆。行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标准与权威的检测认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动汽车的标准建设,已经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 据吴志新介绍,“九五”期间,我国参考国际标准制定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国家标准;到“十五”期间,结合我国科研工作的技术积累,借鉴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制定了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行业标准-QC/T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该标准中规定了电池和电池模组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的测试方法和要求,该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最为严格的电池试验标准。此外,《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 车载储能装置》、《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安全的标准,共同构成了我国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评价标准体系。 “通过上述标准的检测评价,能够保证电池及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上述标准体系,也支撑了我国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的研发评价和产品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吴志新说。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测试和评价建设,还存在着‘单项’强而‘全能’弱的问题。”王秉刚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在单体、模块等方面,我们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和细致的标准要求,但是在整体的电池系统上暂时还缺少自成体系的专门的标准,测试和评价领域也需要不断完善。”王秉刚说。但他同时也强调,这种情况亦是我国电动汽车整体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反映。 吴志新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围绕电池安全性的标准,将会越来越细致与越来越专业。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正在组织行业专家对电池标准进行研究修订、正在研究制定专门的《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在新的标准中,将会有专门的篇幅描述对电池系统相关要求。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十年来,在国家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实际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电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电池生产工艺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体处于国际前列。产学研、整车与电池企业等的合作日益紧密,电池模组、电池系统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系统水平接近国际水平。通过“十城千辆”较大规模的示范运行考核,积累实际应用经验,技术性能和安全性得到持续提高。 “谁掌握了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未来。技术创新是规划实施的核心与灵魂。”在王秉刚看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研发力量还很分散。电池产业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加剧了人才的分散。要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目标,必须有正确与有力的措施,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形成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真正使技术创新工程和产业竞争力培育落于实处。(矫阳 何晓亮)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动汽车电池安全
发布时间:2012-08-09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电动汽车是安全的( 2012-08-06)
-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有待提速( 2012-07-17)
- 德国规划扩建更多电动汽车加氢站( 2012-07-16)
- 2012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2012-07-13)
- 电动汽车可通过轮胎在高速路上充电(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