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逐渐享有盛誉,但遗憾的是在出口品牌中少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踪影,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 在国际上,小微企业是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被称为散落在各地的“珍珠”,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政府极尽鼓励和扶持。今天本报刊登驻外记者从德国、意大利、南非和俄罗斯发回的一组报道,介绍上述各国所走过的道路和他们的经验教训,供读者参考。 德国: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多年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的德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导者和各国学习研究的对象。德国人将中小企业称为“散落在各地的珍珠”、德国市场经济的“心脏”和促进经济增长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成功与德国政府悉心的保护和扶持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 德国对于中小企业有严格的定义。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雇佣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年营业额低于100万欧元,雇佣人数少于10人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 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特点:一是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二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战略,而且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随意更改其战略;三是这些企业通常都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 德国经济技术部2011年的数据显示,德国约370万家中小企业分布于手工业、工业、零售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行业.这些企业也是德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德国的商业领域,中小企业占比达到了99.7%,贡献了38%的可纳税利润和49%的附加值,创造了60%的工作岗位。 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协会区域经理瓦克说,许多德国企业从创立至今,已经传承了五六代人,有10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也并不罕见。这些中小企业分布在德国各地,有些甚至在十分偏远的地区。由于要代代传承下去,许多德国中小企业眼光长远,通常都会制定长期战略。 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尹表示,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都致力于生产“缝隙产品”。他们一旦在“缝隙市场”找到突破口,建立起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就会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帮企业搞创新提升竞争力 为鼓励德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和增长方面的潜能,德国经济技术部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系列政策措施。 支持企业创新 创新和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是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法宝。据统计,德国约有3万家中小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另外还有10万家创新型企业每年都会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90%的创新型企业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研发。为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德国经济技术部专门制定了“创新计划”。用于该计划的资金2011年为3.89亿欧元,2012年则将超过5亿欧元。 帮助解决融资困难 为了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德国政府确立了国家退出对银行业扶持和干预的思路,并采取措施防止银行限制对中小企业贷款。 减轻企业税负 自2011年开始,德国政府设立了能效基金,用以支持企业创新节能技术和系统等。为确保该基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自2013年开始,德国政府将为节能型企业设立税务上限,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负。 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继承人 由于相当部分的德国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调查显示,在2014年之前,德国平均每年将有2.2万多家小型企业面临寻找继承人的问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过渡,德国经济技术部从2006年开始免费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它们寻找合适的接班人。通过经济技术部的相关网站,超过7300家小型企业成功找到了继承人。 帮助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2011年德国拥有30万家出口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外出口和投资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德国经济技术部帮助中小企业扫清出口障碍,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饶博)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德国、意大利、南非、俄罗斯——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水之源”
发布时间:2012-11-13
大中小